新闻动态
泡水车流向揭秘:洪水吞噬的汽车,最后都去了谁的停车位?
每年到了汛期,我们总能在新闻里看到一些让人揪心的画面,城市内涝,洪水过境,许多停在路边或者地下车库的汽车,就像无助的铁盒子一样被浑浊的洪水淹没。
很多人可能看完新闻就过去了,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,这些被洪水“洗礼”过的汽车,在洪水退去之后,它们最终的归宿是哪里?
是直接被送去报废厂压成铁饼,还是有别的去向?
实际上,一个规模不小的灰色产业链就围绕着这些泡水车展开,大量的泡水车经过一番处理后,会重新流入市场,静静地等待着不知情的消费者,这其中的水,比淹过它们的洪水还要深。
我们先来看看这些泡水车的几种主要去向。
第一种,是流向了一些汽车租赁公司。
对于这些公司来说,用远低于市场的价格收购一批只是轻微泡水的车辆,是一笔非常划算的生意。
所谓轻微泡水,一般是指水淹过了车辆的底盘,但还没有淹到驾驶室的地板。
这些车收回来之后,公司会进行一些最基本的清理、维修和消毒,比如更换机油、清理一下内饰。
因为收购成本极低,可能只有正常二手车价格的一半甚至更少,所以他们可以把租金定得比市场价低一些来吸引顾客。
租车的人,大多数只是临时用一下,很少有人会趴到车底去仔细检查,只要车能开、空调能用,就不会想太多。
这样一来,租赁公司很快就能收回成本并开始盈利,等车子用了几年,再以一个更低的价格处理掉,整个过程利润相当可观。
第二种去向,是一些车商会明确告知这是泡水车,然后以一个非常低廉、堪称“骨折”的价格出售。
比如一辆正常情况下卖20万的中级轿车,如果因为泡水,可能只卖8万块。
这种交易方式看起来很透明,买家也觉得自己清楚风险,是用低价在赌一个可能性。
但问题在于,很多普通消费者严重低估了泡水车后期维修和保养的成本。
买的时候可能觉得捡了个大便宜,但开回家之后,各种问题就可能接踵而至。
之前就有个例子,一位车主花了10万块钱买了一辆声称只是“轻微泡水”的二手保时捷,心里美滋滋的。
可没开多久,车上的电子系统就开始频繁报警,送到修理厂一检查,发现很多电子控制模块都因为进水损坏需要更换,光是这一项的维修费用就高达8万元,几乎赶上了当初的购车款。
这种“明码标价”的泡水车,对买家来说,其实是一场风险极高的赌博。
最让人担忧的,是第三种去向,也就是那些被严重泡水的车辆,经过不良商家的“精心修复”和“洗白”,伪装成正常的精品二手车来出售。
这种情况下的利润是最高的,也是对消费者危害最大的。
一些业内人士透露,对于那些水已经淹到方向盘甚至没过车顶的严重泡水车,他们有一整套的翻新流程。
首先是彻底的清洗,用高压水枪把车内外,特别是发动机舱和底盘里的泥沙冲洗干净。
然后是长时间的烘干,用专业的烘干设备对整车进行处理,并用臭氧机来消除霉味。
接下来就是更换内饰,座椅、地毯、门板这些看得见的地方全部换成新的,成本并不高。
最关键也是最隐蔽的一步,是处理车里的电路系统。
他们会把各种电路板拆下来,用特殊的化学清洗剂洗掉水渍和锈迹,再用热风枪吹干,让它暂时恢复正常工作。
最后,在车里喷上浓烈的香水或者香氛,用来掩盖所有可能残留的霉味。
经过这样一番“大手术”,一辆原本已经接近报废的车,从外观和内饰上看,几乎和一辆正常的二手车没什么两样。
去年郑州暴雨后,就有一辆价值六十多万的奔驰GLE,在被严重泡水后,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被翻新,最后以二十五万的价格卖给了一位经验不足的买家,买家还以为自己捡了个大漏。
购买这种被“洗白”的泡水车,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损失,更重要的是它会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,就像一个移动的“定时炸弹”。
首先,车辆的电子系统是重灾区。
现代汽车高度依赖电子设备,而水是所有电子元件的天敌。
即使经过清理和烘干,水渍也会在各种线束的接口处、电路板的焊接点上造成缓慢的锈蚀。
这种锈蚀在初期可能不会表现出问题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可能会突然导致某个功能失灵,比如大灯不亮、雨刮器不动,更严重的甚至会在行驶中导致车辆突然熄火、断电,或者因为线路短路而引发自燃。
特别是现在的新能源汽车,它们的动力电池组一旦被水浸泡,即使经过所谓的“官方翻新”,其内部电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也会大打折扣,存在极大的安全风险。
其次,车辆的安全系统也可能处于“失灵”状态。
比如,控制安全气囊弹出的碰撞传感器,在泡水后可能已经损坏,但在日常驾驶中你根本无法察觉。
一旦真的发生碰撞事故,本该救命的安全气囊却无法弹出,后果不堪设想。
曾经就有过这样的案例,一辆泡水车在发生事故时安全气囊没有起爆,险些造成致命伤害。
同样,刹车系统也会受到影响,刹车盘、刹车片等部件在水浸后会生锈,导致刹车性能下降,有测试表明,其紧急制动距离可能会比正常车辆延长40%以上,在关键时刻这多出来的距离就是生与死的区别。
那么,作为普通人,我们该如何避免买到这种隐藏着巨大风险的泡水车呢?
其实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,还是可以有效识别的。
首先是利用我们的嗅觉。
进到车内后,不要只闻表面的空气,最好是趴下身子,把头凑近座椅和地毯,深吸一口气,特别是后排座椅下方和后备箱这些不容易彻底清理和通风的地方。
如果能闻到一股明显的霉味、潮湿味或者泥土的腥味,那就要高度警惕了。
同时也要注意,如果车内的香水味过于浓烈,甚至有些刺鼻,那很可能是商家为了掩盖异味而采取的手段。
其次是动手检查细节。
打开后备箱,掀开底板,把备胎拿出来,用手去摸备胎坑的底部和角落。
这些地方结构复杂,是最难清理干净的,如果能摸到残留的泥沙或者感觉到潮湿粘手,那么这辆车泡水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。
还可以检查一下座椅下方的金属滑轨和固定螺丝,看看有没有异常的锈迹。
再就是把安全带全部拉出来,检查末端部分有没有水渍、霉斑或者泥沙的痕迹。
这些细节之处,是再高明的翻新技术也很难完美处理的。
最后,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,就是查询车辆的“身份证”,也就是它的维修和保险记录。
现在有很多第三方平台,花二三十块钱,输入车辆的车架号,就可以查到它过去所有的维修保养和出险记录。
按照规定,如果车辆因为泡水而向保险公司报案理赔,记录上就会有明确的标注。
这是判断一辆车是否泡水的最有力证据。
当然,这种方法对于那些没有报保险、私下交易的车辆可能无效,但作为一道重要的筛查手续,是绝对有必要的。
总之,在购买二手车时,一定要擦亮眼睛,对于那些价格远低于市场行情,又被冠以各种诱人名号的车辆,要保持十二分的警惕。
多花点时间和精力去做功课,才能确保自己的行车安全,避免成为泡水车产业链的最终受害者。
上一篇:徐霞客联盟在江苏江阴正式发起
下一篇:没有了